X

美国破天荒放行了一款中国新药,而且是治疗精神分裂症的!

发布时间:2015-11-11 13:12:59

美国破天荒放行了一款中国新药,而且是治疗精神分裂症的


      利培酮微球注射剂(LY03004),这种用于精神分裂症或分裂情感性障碍患者治疗的药物,为中国的新药研制争了口气。

      近日,绿叶制药集团(02186.HK,绿叶制药)宣布,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确认,该公司研发的LY03004不需再进行任何临床试验,可在美国提交新药申请。

      如无意外,最快两年内,中国自主研发的新药将首次在美国上市。



      LY03004“跳级”

      多年以来,美国一直是全球最大、准入最严苛的药品市场,把LY03004的闯关成功称之为中国制药史上里程碑式的胜利似乎并不过分。

      根据国际药品上市通用规则,药品上市前需要进行共计三期的临床试验,第一、二期试验证明药品的安全性;而证明其疗效的第三期临床试验,由于试验规模大、要求高,是决定药品能否上市的最关键环节。

      LY03004创造的奇迹在于,除了已经完成的第一期临床试验外,不再需要进一步的人体临床研究,可直接跳过二期和三期临床试验,直接申请在美国上市。

      “预计减免的临床试验环节将直接节省4000万美元和2~3年的时间。”长效与靶向制剂国家重点实验室负责人、绿叶制药高级副总裁、首席科学家李又欣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时透露。

      对长期以仿制药为主的中国制药行业来说,LY03004获得放行的意义在于,有望成为第一款在美获批上市的中国新药,并将代表中国制药企业,与跨国制药公司在国际主流市场正面竞争。

      过硬的数据

      FDA在美国乃至全球都有巨大的影响,其严格的检测和评估在提供良好保障的同时也引起不少药商和食品商的非议。时至今日,FDA已成为全球食品药品消费者心中的金刚盾牌。

      “我们自己提出了不做第三期临床,因为根据试验数据已经能很明确地看到这个药的疗效,三期临床的意义不大。”李又欣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

      但严苛的FDA最初拒绝了绿叶的要求。

      “不是因为你来自中国,就简单地认为你的试验数据还不够有说服力,他们是要充足的数据来说话。”李又欣说,“FDA会对我们提供的数据进行比照,其中还包括很多FDA掌握的不公开数据,直到他们认为新药完美到风险极低,并且具有的疗效和副作用都能得到证实时才可以通过。”

      今年9月,在绿叶制药与FDA的会议上,FDA确认今年早些时候完成的、由美国108名病人参与的关键性临床实验,足以支持LY03004在美国提交新药申请,不需要再进行任何临床实验。

      提交给FDA审查的资料和临床试验数据显示,LY03004在治疗精神分裂症或分裂情感性障碍的过程中,比起以往的药物,表现出可以明显改善口服抗精神病药物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普遍存在的用药依从性,并简化精神分裂症的疗程。

      优势在哪

      世界卫生组织公开的数据显示,全球目前有超过2100万人受到精神分裂症的困扰,并且每两名精神分裂症患者中有一人从未接受过治疗,这种以中断思维,影响语言、观念和自我认知的疾病正迅速侵袭越来越多的人群。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报告测算,全美保守估计有240万人患有精神分裂症。而公开信息显示,早在2011年,我国重症精神病患者就已经超过1600万名,其中住院治疗者只有约12万名。

      2014年,仅广西一地录入系统在册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就有十万多人,按照每个病人的不同情况,最长的治疗需要2~3年,最短的也要3个多月,每年的治疗费用需要三四万元。

      全球范围内,美国强生公司旗下的利培酮是现阶段最有效的精神分裂症药物,2007 年其销售额达到 45.56 亿美元的高峰,2013 年的全球市场规模为 13.18 亿美元。目前市场上的主力剂型是其生产的利培酮长效注射(Risperdal Consta),但这种药物在首次注射后无法立刻达到血药浓度,必须随后辅以口服三周药物。

      “对精神疾病患者来说,让他们按时按量服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区别于其他的药物,LY03004每两周只需要注射一次,而且首次注射后三周内都不需要再服用口服制剂,能更快地达到稳态血药浓度。”李又欣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

      “实事求是”的闯关路

      目前,全球药品研发主要有三个方向:

  1. 一是寻找全新分子结构的药物研发,这条路需要耗费大量资金和时间成本,风险最高回报也最高;

  2. 第二种是仿制药,即在药品专利期结束后,单纯地克隆其分子结构的药品,属于低门槛低风险,但利润空间会被挤压,很容易被淘汰;

  3. 第三种是剂型创新,即新型给药系统,包括长效与靶向制剂的研究。

      科学家出身的李又欣到绿叶制药后,停掉了一批科研项目。“研发药品失败率较高,越早发现问题,越早停掉不合适的项目,损失越少。”李又欣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长效缓释制剂是他未来关注的重点方向。

      在他看来,长效缓释制剂都属重磅产品,药品销售额高,销售量大,利润空间远高于普通剂型。

      “目前国内药企实力不足以开发全新药物,但是研发新制剂相对风险较小、费用低、利润高,值得做。”李又欣在采访中表示,国内近几年上市的一些新制剂药物销售量都很大,都是“重磅炸弹”级药物。

      李又欣表示,这样的研发路径,对于我国药企较小,研发经费少,药企的创新能力尚需提高的现状来说,是最“实事求是”的。

      据了解,在此次利培酮微球注射剂新药申报的过程中,有一个100人左右的团队在为之进行努力,其中包括很多熟悉FDA政策、在国际药品注册一线的人士。

      目前绿叶制药建成了国内第一个长效和靶向制剂国家重点实验室,此次研发的利培酮微球注射剂即是其中成果之一。

      9月29日绿叶制药发布的2015年中期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6月30日,绿叶集团的研发团队由285名雇员组成,在中国共获得277项专利并有55项专利处于申请阶段,在海外共获得102项专利并有79项专利处于申请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