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6-08 14:18:06
为创新者点赞,青岛重奖“科技功臣”
来源:青岛新闻中心
2016年6月7日,青岛大学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当吴立新、尹学军从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李群手中,接过科技最高奖证书,现场掌声雷动。两位最高奖获得者虽然从事研究领域不同,但都是“海归”,都戴眼镜,斯文儒雅,而且都是60后。
2005年,已经在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站稳脚跟的吴立新出人意料地决定“另起炉灶”,以“筑峰工程”人才引进的形式,回国进入中国海洋大学从事物理海洋的研究。从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到“泰山学者”特聘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再到2013年当选中科院院士,吴立新“山高人为峰”,一路向前。“在我们国家大的环境来讲,我们要建海洋强国。青岛来讲我们要把青岛建设成为世界的海洋科学中心,这是一脉相承的。”
2015年,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投入使用,我国海洋界最年轻的院士吴立新担当实验室主任,开始主导“两洋一海”等一系列国内外高端海洋研究课题,并推动“大洋钻探船”等大科学工程实施。“作为国家实验室这个层面,我们要十分明确给出自己的重大战略任务,建设一批大的科学平台。有了这个之后,我们才能汇聚资源,汇聚人才。”
与吴立新一样,获得科技最高奖的尹学军同样是一位“海归派”。18年前,尹学军放弃在德国的高薪回国创业;18年后,他让从零起步的中国高端振动控制技术领先世界,反向输出到德国。“一个人回来,啥图纸都没带。但是到现在为止,好都新的东西都是我们研发出来给他们用了。”
目前,尹学军已主持完成了各行业振动与噪声控制工程项目7000多项,其中包括全国20多个城市的地铁特殊路段隔振工程、国家大剧院录音厅、杭州湾大桥观光塔、田湾核电等国家重大项目。2015年,隔而固公司的营业收入达到4.96亿元,纳税超过9000万。“我们是仅仅围绕市场的难点、热点和痛点立项,利用行业内的一流的科技资源,来联合攻关,解决问题,形成专利,形成知识产权。”
两位最高奖星光璀璨,其他获奖者同样让人眼前一亮。其中,首次在全国设立的“科技创业奖”,有6个充满活力的“草根”创客获奖,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动注解。青岛市科技局科技服务处处长:“科技创业奖最大的特点是高大上的科学技术奖接了地气。获得一等奖的吴国盛拎包入住,零元创业,人脑加电脑,经过3年的创业,公司的市值已经过亿了。”
除了科技创业奖之外,在省内首次设立的创新团队奖则彰显了军民融合的魅力。组建于2002年的青岛啤酒生物发酵工程创新团队,围绕啤酒酵母基因组及代谢机制、啤酒风味图谱及调控技术等方向开展了持续研究,先后2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制造副总裁、啤酒生物发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董建军:“对企业的贡献,除了开发新产品。技术的进步,使我们对资源的消耗都降低了30%到40以上,设备的投入降低了一倍。”
山东新希望六和“饲料安全控制和高效利用创新团队”则用持续不断的自主创新,从源头上把控好养殖所用饲料的品质与安全。现任集团动物营养首席科学家的吕明斌博士:“让我在这方面施展才华,允许犯错误。我们老板都说过,这个公司只要我舍得花钱,我负责的技术部门、研发部门舍得花钱,这个公司就有希望。”
自然科学奖向来是衡量自主创新水平的重要标尺。青岛大学副校长谢俊霞及其团队,依靠“帕金森病”防治研究问鼎青岛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源头创新,守住自己的创新,多年来甘于寂寞,把这个事做下去,这才是持久性突破的一个焦点。”
刚刚闭幕的国家科技创新大会吹响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青岛也正朝着“创新型城市”阔步前行。让人欣慰的是,本次获奖者中,广大青年科技人才大量涌现,本年度获奖项目完成人中,40岁以下占比58%;自然科学奖申报人中,35岁以下占比50%。
1981年出生的中国海洋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毛相朝,依靠一种与“虾青素”相关的生物制品关键技术,获得青岛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通过这个生物发酵、生物催化、生物转化,这是绿色的生物加工技术,利用到海洋生物质资源的开发中,避免了酸碱的使用,产品质量提高了,相当于实现了海洋类甲壳类水产品的全面综合利用。”